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5.221.146

運動文化研究/Sport Studies

臺灣身體文化學會,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本文以筆者九個月密集的職網旅外陪賽為例,從田野經驗出發,探討一個網球教練,如何藉著「源根究本反省」(radical reflection),將陪賽的意識經驗,層層剝落,直到前意識的部分,進而到教練和選手之間,主客不分的原初狀況,在充分掌握陪賽經驗的意識、前意識及原生意識的面向後,發現陪賽內容可依專業或投入度的不同,分成陪、伴、比、賽四種方式,而教練和選手雙方的交往,是在三色空間流轉中的互動,它們分別是正面、積極,灑滿白光空間下的交往,負面、消極、籠罩危險感的灰色空間的交往,以及失控、抓狂、雙方關係斷裂的黑色空間的交往。透過對陪賽三種色調、三種質感、三種心情、三種感覺、以及面對三色空間的框框反應的釐清,文章建立一個貼近田野實踐的陪賽經驗模式。

  • 期刊

本文主要探討教育的神聖意涵,並且以學校運動會作為教育「顯聖」的媒介。內容分成三大部分,首先從西方神話與儒家天道人性論,來確立人性的神聖本質;其次由人性發展與教育的密切關係,來衍釋教育的神聖性;最後,從教育的立場與運動的特質,開掘學校運動會的神聖蘊義,而且通過學校運動會的儀式運用、禮樂教化與環境設計,來顯揚教育的神聖性。本文認為,在當前現實功利的世俗潮流中,透過學校運動會來彰顯教育的神聖性,不僅喚起師生對教育崇高意義的覺知,也深具時代的意義。

  • 期刊

本文檢視國際奧會與我國簽訂奧會協議前後對我國運動發展之影響。本文以外交部二○○六年解密之檔案資料和我國運動發展現況為基礎再次檢視奧會協議之發展。奧會協議的簽訂成為我國突破當時外交限制的重要因素。「奧會協議」簽訂之後其影響層面擴及非政府組織,尤其當政府及民間團體參加國際活動與中國發生國家名稱認定爭議時,各國政府及非政府組織皆援引「奧會協議」方式解決兩岸之爭端。奧會協議延伸成我國參與國際活動時皆可認定之「模式」,並廣為兩岸及國際社會所接受。「奧會模式」形成之後,我國屢次以此名稱爭取國際運動賽會,但都遭到中國的阻礙,在我國積極參與國際社會之際,如何以「奧會協議」所延伸形成之模式為基礎,爭取我國爭辦國際運動賽會,值得我方政府深思。

  • 期刊

自從狄佛德的著名文章〈運動裡的宗教〉一文於一九七六年發表以來,「運動與宗教」的議題即廣被討論,尤其是體育運動學術領域。總括不同學者的論點,分別代表了下列三種立場:(1)運動是宗教的一種形式。(2)運動與宗教本質上的區別。(3)運動與宗教是文化的實作。此外,卡普托曾提出的形上學問題:上帝之後誰會來?有一些研究者認為此問題的可能答案是「運動」。本文並不想捲入上述議題的紛爭裡,相反的,本文意圖從梅露•龐帝的觀點以及「道」的徑路,作為了解「運動與宗教」議題的新途徑,並做出一個大膽的假設,也就是神已經化身為一個運動員的話,結果會如何?研究者或是運動員如何辨識出神喬裝的這個運動員? 經由梅露•龐帝提出的「可見與不可見」觀點之對照,以及從東方「空性」及「道」的存有論立場抒發,本文提出欲辨識出神喬裝的運動員,須先從認識自己著手。本文發現,「認識你自己」!這句古老的格言,對於當代跨國的社會,特別是運動與宗教的研究來說,也就具備了一層新的意義。循此,也可以找到神如何出現在運動員裡,此疑問的哲學式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