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台灣身體文化學會台灣身體文化學會
台灣身體文化學會
  • 最新消息
  • 關於學會
  • 學會活動
  • 學會出版品
  • 身體文化Q&A
  • 活動報名
  • 相關連結
  • 入會辦理
  • 最新消息
  • 關於學會
  • 學會活動
  • 學會出版品
  • 身體文化Q&A
  • 活動報名
  • 相關連結
  • 入會辦理

身體文化學報 第三輯-從民俗藝陣到臺灣跳鼓陣之探究

身體文化學報 第三輯
        本書係由2006苗栗火旁龍‧文化與觀光研討會發表的82篇(含海報發表22篇)的論文中,經嚴格審查後,薦選出刊,並依論文格式分別出版。
《出版資訊》
● 出版者:臺灣身體文化學會
● 出版日期:九十五年十二月
● ISSN:1817-6690
從民俗藝陣到臺灣跳鼓陣之探究 — 陳世霖  返回期刊目次
摘要:
跳鼓陣原為我國農業社會的產物,但在後繼乏人的情況下,此項技藝已逐漸沒落當中。舉凡一項技藝得以長存不墜,必有其相當的功能存在,跳鼓陣在民間亦扮演著幾項重要的社會功能,但由於社會演進,跳鼓陣在平日已難得一見。因此本研究採用歷史研究法,還原歷史真貌,建構跳鼓陣過去所被疏忽之處,讓我們的民俗藝陣能有更精緻的紀錄與專研的契機。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如下:
(一)探究民俗藝陣之源起。
(二)探究台灣藝陣的分類。
(三)探究台灣跳鼓陣之源起。
本研究發現,所謂的民俗藝陣實際就是中國雜技的遺緒,雜技在秦漢時稱為「角抵」,後漢稱「百戲」、宋代稱「百戲」,元代稱「把戲」清代稱「雜耍」,現在稱為「雜技」、「藝陣」,儘管名稱歷代不同,但「百戲」的稱呼在歷代中沿用最久。而台灣常見的藝陣,筆者按民間藝人一般傳統習慣,把台灣常見的藝陣分類為(一)藝閣:屬於靜態的活動。(二)陣頭:屬於動態的活動。陣頭又可分為宗教性陣頭、音樂性陣頭、慶祝性陣頭等三類。至於在台灣跳鼓陣的歷史淵源考證,儘管各種說法不一,但筆者認為台灣的跳鼓陣與福建的大鼓涼傘可能有密切的關連。而台灣在清朝時期就有跳鼓陣的可能性,應該是無庸置疑的。關鍵詞:藝陣、民俗體育、跳鼓陣
Category: 身體文化學報-pBy admin2017-07-28

Author: admin

Post navigation

PreviousPrevious post:身體文化學報 第三輯-原住民學生參加國民小學棒球聯賽之現況探討NextNext post:身體文化學報 第三輯-禮教儀式與社會身體之關係-以【火旁】龍活動為例

Related posts

運動文化研究 第三十期-《運動文化研究》各期目錄
2018-05-11
運動文化研究 第三十期-《運動文化研究》徵稿
2018-05-11
運動文化研究 第三十期-探尋臺灣光復後學校國民小學體育課程中舞蹈的足跡
2018-05-11
運動文化研究 第三十期-論懷孕女性職業技藝展演者的體認與策略
2018-05-11
運動文化研究 第三十期-尿布、論文、戰術板─「通過儀式」與大專教練工作
2018-05-11
運動文化研究 第三十期-主編的話、目錄
2018-05-11
 Dream-Theme — truly premium WordPress the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