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從民俗藝陣到臺灣跳鼓陣之探究 — 陳世霖 返回期刊目次 摘要: 跳鼓陣原為我國農業社會的產物,但在後繼乏人的情況下,此項技藝已逐漸沒落當中。舉凡一項技藝得以長存不墜,必有其相當的功能存在,跳鼓陣在民間亦扮演著幾項重要的社會功能,但由於社會演進,跳鼓陣在平日已難得一見。因此本研究採用歷史研究法,還原歷史真貌,建構跳鼓陣過去所被疏忽之處,讓我們的民俗藝陣能有更精緻的紀錄與專研的契機。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如下: (一)探究民俗藝陣之源起。 (二)探究台灣藝陣的分類。 (三)探究台灣跳鼓陣之源起。 本研究發現,所謂的民俗藝陣實際就是中國雜技的遺緒,雜技在秦漢時稱為「角抵」,後漢稱「百戲」、宋代稱「百戲」,元代稱「把戲」清代稱「雜耍」,現在稱為「雜技」、「藝陣」,儘管名稱歷代不同,但「百戲」的稱呼在歷代中沿用最久。而台灣常見的藝陣,筆者按民間藝人一般傳統習慣,把台灣常見的藝陣分類為(一)藝閣:屬於靜態的活動。(二)陣頭:屬於動態的活動。陣頭又可分為宗教性陣頭、音樂性陣頭、慶祝性陣頭等三類。至於在台灣跳鼓陣的歷史淵源考證,儘管各種說法不一,但筆者認為台灣的跳鼓陣與福建的大鼓涼傘可能有密切的關連。而台灣在清朝時期就有跳鼓陣的可能性,應該是無庸置疑的。關鍵詞:藝陣、民俗體育、跳鼓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