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台灣身體文化學會台灣身體文化學會
台灣身體文化學會
  • 最新消息
  • 關於學會
  • 學會活動
  • 學會出版品
  • 身體文化Q&A
  • 活動報名
  • 相關連結
  • 入會辦理
  • 最新消息
  • 關於學會
  • 學會活動
  • 學會出版品
  • 身體文化Q&A
  • 活動報名
  • 相關連結
  • 入會辦理

身體文化學報 第九輯-人的自我實現:德國經典唯心主義的詮釋及其在運動哲學方面的意涵

身體文化學報 第九輯
 《 出版資訊》
●主編:戴偉謙
●副主編:郭金芳
●出版者:臺灣身體文化學會
●出版日期: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十二月
●ISSN:1817-6690
人的自我實現:德國經典唯心主義的詮釋及其在運動哲學方面的意涵 — 洪鎌德   返回期刊目次

摘要:
本文在闡釋經典的德國唯心主義之哲學,乃是人自我實現的理念底捕捉、引申和論述。

首談康德建立絕對的、無限的自我之學說,由此把傳統神學轉變為人自我哲學之宗教觀,然後析述人的道德行為可以證明神的存在,更成就人的自主與自由。繼而討論費希特從設定自我、至非我、至兩者合一的辯證過程,其目的在發揮康德自我實現的理想,俾自主的自我發揮最大的自由。至於謝林則倡說:當成自我的主體,如何把萬事萬物之客體攝入其身心之內,形成主客體合一、天人齊一、思想與實在合一的境界。黑格爾則綜合康德、費希特和謝林的哲學主張,細述心靈怎樣從無知無識、變成知己知物,由覺知、感知而形成理性,再由小我的理性發展為群體的主觀精神(家族)、客觀精神(社會、國家),最終發展到絕對精神(科學、藝術、宗教、哲學)的境地。換言之,人
的無知變成了神的全知,人的最終之實現無異為神明達到徹底自知的境界。

運動哲學最高的境界並非參與運動者的健身養心,達到心身康泰的境界而已,亦非選手獲勝爭贏的承認與榮譽,更是人潛能轉化為現能,展現人本身的體能與意志和智慧的完全。要之,這點與德國經典哲學所主張:人的自我實現,有異曲同工之處。

關鍵詞: 唯心主義、自我實現、自我與非我的設定、義務感、精神現象學

Category: 身體文化學報-pBy ajexhsu2017-09-14

Author: ajexhsu

Post navigation

PreviousPrevious post:身體文化學報 第九輯-2009 年高雄世界運動會的環保政策NextNext post:身體文化學報 第九輯-吳中川教練在臺灣柔道運動發展的定位探索

Related posts

運動文化研究 第三十期-《運動文化研究》各期目錄
2018-05-11
運動文化研究 第三十期-《運動文化研究》徵稿
2018-05-11
運動文化研究 第三十期-探尋臺灣光復後學校國民小學體育課程中舞蹈的足跡
2018-05-11
運動文化研究 第三十期-論懷孕女性職業技藝展演者的體認與策略
2018-05-11
運動文化研究 第三十期-尿布、論文、戰術板─「通過儀式」與大專教練工作
2018-05-11
運動文化研究 第三十期-主編的話、目錄
2018-05-11
 Dream-Theme — truly premium WordPress the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