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民族運動與自我東方主義 — 寒川恒夫 返回期刊目次
摘要: 中文導讀
林伯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1
東方主義(Orientalism)原本意指18 世紀以來近代歐洲人對於中東、北非和亞洲地區的東方文化與風俗之好奇與關心。但是1978年薩伊德(Edward Said)將「東方主義」的意義詮釋為近代歐洲人用來將對東方的支配予以正當化的文化說詞。易言之,東方意謂著落後、守舊、陰性、被動與非理性等特質,並以此凸顯歐洲的文明、理性和進步,並合理化歐洲對於東方的殖民行徑。
然而近年來東方開始出現利用西方人對於東方的刻板印象,反過來應用於觀光產業,成為獲利的泉源,這樣的現象稱為「自我東方主義」(self-Orientalism)。其中的典型例子為中國北京紅劇場的「功夫傳奇」。2004 年7 月首演的「功」劇是一部以少林寺為主題的武術劇,演出者全都是到少林寺學過武術的舞者。故事描述一位少年被母親帶到少林寺接受嚴格的武術訓練和禪修,逐步升任少林寺住持,最後面臨老死。這齣武術劇的企畫人曹曉寧曾在美國佛羅里達的中國企業所創立的中國主題樂園中擔任總經理8 年。他於2002 年回到中國,希望將美國人演藝事業的手法應用在給外國人看的秀場事業裡。原本預計以中國的傳統京劇作為推展的對象,但是市調的結果顯示外國人對京劇並不感興趣,於是他聽從美國友人的建議以中國的武術為主題,和河南登封市的武術學校合作,創作了「少林魂」的舞台秀,結果一炮而紅。因此,他就在「少林魂」的基調上製作了「功夫傳奇」。
「功夫傳奇」無論在劇情或者舞者的身段上都是以迎合外國人的刻板印象而設計的。劇情的主軸為西方人最喜歡的成長主題,成長的過程中主人翁如何一一克服困難與矛盾,諸如武術進步的瓶頸、青春期的性、師徒間充滿禪機的對話等等,最後終於在努力下成為住持。而這樣的主題則是透過中國的傳統文化功夫來貫穿,其中的禪學和宗教意識,完全不同於西方運動追求更高、更遠、更快以及科學、理性訓練的理念,滿足了西方人對於東方的神秘與好奇。曹曉寧就是利用西方人對於東方的想像,製作出了這齣「自我東方主義」的「功夫傳奇」。
然而當我們從文化的角度審視這樣的現象時,卻不得不反思幾個問題。以「自我東方主義」手法所創作娛樂事業,雖然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入,但是可能會有中國人質疑這種利用西方人文化偏見所再生產出來的文化並非「真正」的中國文化。這樣有誤導之嫌的文化產品,好嗎?
關於這個爭議,印尼的巴里島的居民提出了以下的方案以維持民族舞蹈「喀恰」的傳統。「喀恰」(Kecak)雖是巴里島的傳統舞蹈,事實上,它是1920 年時由移居巴里島的德國畫家Walter Spies所創。Spies 接受烏布豆(Ubud)村長的委託創作了這個吸引觀光客的舞蹈。因此,所謂的「喀恰」是巴里島民都知道的「假傳統舞蹈」。但是巴里島真正的傳統舞蹈要如何保存呢?舞蹈是巴里島人生活的一部份,於是島民們開始思考,舞蹈應該對外國人開放到什麼程度呢?
於是在1970 年代時,巴里島民制定法律,依照神聖性的高低來決定開放的程度,解決文化傳統保持與維繫的問題。最神聖的是Wali,其次是典禮形式的Bubali,第三為娛樂性和世俗性強的Balih-balihan。Spies 創作「喀恰」就屬於第三類,這類舞蹈非常歡迎外國人參與和觀賞,也可以教他們。第二類則只在特別的情況下給外國人觀賞。至於最神聖的Wali 則不准教導或給外國人看。當然,並非每個社區都應該採取巴里島民的作法,但是透過外國人的眼光所創造出來的文化,其「真正性」可以讓這塊土地上生活的人接受嗎?在商業活動與文化保存的兩個議題之間,如何取得「文化真實性」的共識或者該如何進行,都是運動文化研究中值得深刻追蹤與注意的課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