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運動、城市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線上報名連結:https://reurl.cc/K0mGOm 實施辦法與投稿須知 壹、 計畫背景 1994年1…
提供原始檔案連結:https://sites.google.com/m2.csghs.tp.edu.tw/ascendingmind/%E7%83%8F%E5%B2%A9%E8%A7%92
【經作者同意轉文此處】
烏岩角 鍾芝憶
如何可以卸下一身的沉重、一身的軟弱無力?那就卸下背負的大背包吧!
走上有垂降、要上攀地形的路途,而如果旅途上還有海水、一身輕盈,或者一身自由都能同時具體被感受到。
烏岩角是台灣宜蘭東方的一座陸連島,退潮的時候有沙灘與台灣本島相連,攀得遠、想像力高的人會看到他所處的地方就是中央山脈最北的起點。從蘇花公路九丁10.8 km往北的公路凹處臨時停車。翻越過公路的護欄,那兒就是又一條可以從日常生活逃逸的路線—從城市的邊緣,走向身體意識主宰的魔幻世界。沒能住進大自然,往往是大部分一日遊客最感到遺憾的部分。先不說從哪裡來、往哪裡回去的路途,不管是到達山頂、鞍部、還是無人沙灘,能好好喝上一杯熱茶、香醇咖啡、美酒,或是在海中游泳上岸後還有一頓晚餐和睡上一夜的好眠,這些不會遺憾的美好,就都得事先放進一路肩負、一路相伴的大背包裡。
翻越過10.8 km蘇花公路的護欄後,上肩的背包沉沉壓在髖骨上,這就是肩負一夜美好的重量—大約是15到16公斤左右吧!從公路開始下降到海邊大約是海拔350公尺左右,路程約是1.3公里。理性地來做簡報,就是如果90度垂直而下是350公尺,而用1.3 km的路途來完成,就算是相當陡下的。踏進入口前立了一個牌子,「陡峭濕滑、注意安全」。我發現我並沒有對這句話走心,上一回在北二段的起點也有一塊紅色告示牌豎立在路中央「本林道僅供森林經營使用,一般人員車輛等禁止進入以策安全」。走進過五十幾座百岳的登山口,一再駐進大自然的我,慢慢地長出了一些肌肉,這些經驗成為了我身上的肌理,心有了自信的心肌護著,變得不會對「陌生」太快動搖:在能高安東軍的草坡上、在尋訪大小鬼湖的破碎地形上、在馬博西進東出的橫斷上,這些山裡的每一天,都成為了我身上的肌理。我明明白白地知道我有能力在大自然中持續活動九天,這過去各式各樣的九天,已經成為了我面對「一天」的可靠度量,成為我面對相似大自然的可靠信心。
陡下走出了樹林,來到暴露感的岩壁區,同行的能人已經在架設「確保繩」了。我小心翼翼地卸下背包,滑落背包會是愚蠢至極的。我不急著擔憂至此還看不到的下一段路徑,是50度的陡下?我先讓海風好好地吹拂著我。一路望著的烏岩角,把太平洋分成了左右兩半,左半邊海灣的遠處是龜山島,而右半邊不斷被浪花拍打的岩石像極了澳洲大洋路上的12門徒小島,散落在海岸線上。原來深入台灣,也有一樣世界級的絕美風景啊!記得上次也是在澳洲的旅程,走上第一天Tasmania的overland Track時,我一面手腳並用地爬上一路都是岩石散布的搖籃山,還一面安撫著隨行擔心回程要怎麼攀下岩石的高中好友,我的第一條登山哲學「上山別擔心下山的路!」我想爬山的人都知道,上行和下行所需要的腳點很不一樣,與其現在擔心,不如留在回程時再小心選擇腳點吧!所以我先享受著海風,而後拿出扁帶。
一條扁帶從沒有意義到有意義,需要的是「真實處境」的考驗。通往無人沙灘的最後一段路,是更垂直陡下的岩壁。有前人設置的繩子能輔助而下,輕裝上陣的人,通常輕拉著繩索就能緩緩下降。但重裝如我們可不敢把一切的力量交給舊繩,連僅是一隻手使用的力氣都不敢冒險。同隊的能者開始架繩,我則是開始為自己把一條扁帶打成臨時吊帶。手打起來卻一直輕微地在發抖,每一個打成吊帶的步驟自己都不相信自己,一再向夥伴確認,沒有了對口訣搞笑的餘裕,先前在3公尺岩壁前還有的失誤空間,在這將近100公尺的陡下路段,如果沒有確保,失足就會一路滑到沙灘了。
在攀岩的時候,我總是深深地感謝每一個適時突出的岩點。當每次移動四肢中的一點時,如果有一個很好握、很好踩的自然岩點,我都深深地感謝。若是是前腳掌、腳尖,或者是手肘、膝蓋能夠靠上,能分散重心的中繼小小平台,我也都由衷地感謝。最近這一陣子,我踏上的路途,開始有了更多的冒險時刻。記得上一次是在往大鬼湖的碎石坡上,在冒險踏出不可預期的那一步時,我跟自己說「要勇敢」!然後就踩上那不可預期的一步,那是三點不動一點動的例外,當腳尚未踩上腳點的同時就先鬆開一隻手,然後,靜靜等待踩上的腳點,會不會帶來一個無法被先預期到的手點會適時出現在那裡。如果有摸到那真的就是幫了大忙了。隔天在攀上烏岩角的大裂隙時,我又向自己喊了聲「要勇敢」,然後就踩上了那傾斜的岩壁,下方是有浪花拍打的岩岸,抱歉!我今天又使用了勇氣。
坐在烏岩角第一峰,回看我們紮在海蝕洞裡的橘色帳篷。昨天下午的無人沙灘,在卸下背包的那一刻、在擺開舒適桌椅的那一刻、在游向海上海蝕洞的那一刻、在煮食沿途採集的山蘇的那一刻、嚐鮮從海上岩壁刮下來笠貝的那一刻,坐在烏岩角第一峰的我,望向海灣口,頭帶著岩盔、身上穿著自己打的吊帶,吊帶上面掛著確保時用上的大D扣,居然是如此自在。不急著往前走、也不急著往後走,而是對當下了然於心的享受著。我的生命線是深入在這個天、海、大氣之間的周遭世界中,過去,我爬山、游泳、走上百岳、嘗試冰攀、划立槳、急流泛舟、抱石,或潛入40米的海底、讀運動哲學,這些在過往的生命史看似沒有秩序、沒有中心的各自發展,順勢而為,卻在住進大自然的這一個課裡,各式的人生歷練,交織、交會中有著這一條較粗的生命走向。這一切似乎讓我明瞭了哲學家德勒茲對生命有根莖式邏輯的描繪,生命像馬鈴薯的根莖各自發展,沒有秩序,與另一個個生命交錯,而我此刻的生命裡其中有著一條較粗的生命走向,過往棲居在大自然天地的土壤裡,因而讓我能感受到此刻的自在。
要深入這世界的風景裡,你必須重裝上陣。但如果你想要在絕美的風景裡從容、自在,你不可能不帶上背包。但你可以在經驗中經歷、鍛鍊,然後長出屬於大自然的肌理。但誰想在日常生活中走得看似像背負著沉重背包呢?鍛鍊吧!為了拿到深入世界美麗風景的入場券,為了能在深入的經驗裡處得從容、自在。
一、 主旨: 為促進全國大專院校通識與人文社會學科領域跨域交流,臺體大通識教育中心首度嘗試辦理運動、身體、藝術…
《運動文化研究》「運動人類學專號」徵稿啟事
一、徵稿主題:運動與人類學
二、主題說明:
III. 前述各項人類學研究範疇,有的深具傳統,有的則新款上市。事實上,人類文化的創造展現類屬,無窮無盡,又何止這些傳統新款,只是被人類學看到的或未看到的,各有命運。未被看到的後者,當然就只會有少量被詮釋的紀錄,形質雙向均顯單薄,運動相關項類,無奈屬之。
三、投稿與聯繫:
特刊主編:謝世忠/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兼任教授、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前理事長
截稿日期:2021年12月31日
投稿與審查方式:採iPress線上投審系統,網址:http://www.ipress.tw/J0131。請勾選投稿主題特刊。採匿名審查,隨到隨審。
論文篇幅和格式:中文以 20,000 字、英文以 10,000 字為宜。參照《運動文化研究》投稿須知。
臺灣身體文化學會 Body Culture Society of Taiwan
學會網頁:https://bodyculture.org.tw/
連絡人:吳聲佶
Email: service@bodyculture.org.tw
電話:0918503165/02-23672057 TEL: +886 918503165/+886 2-23672057
傳真:02-23677860 FAX: 886+2-23677860
信箱:10607 台灣科大郵局第90-34號信箱
Mail: P.O. Box 90-34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ipei City 10607, Taiwan (R.O.C.)
📣徵文活動
【居家防疫期間身心健康的維持】
臺灣目前面臨了疫情爆發以來最嚴峻的一刻,在呼籲彼此「非必要勿出門」的居家防疫時,是否面臨到哪些不便,或是對於日常生活有何新的體悟呢?
臺灣身體文化學會辦理【居家防疫期間身心健康的維持】徵文活動,希望您與我們分享在居家防疫所經歷的生活習慣與心境等的維持或改變,歡迎自由投稿。
▪️徵文內容:分享居家防疫期間身心健康的維持與遭遇的不便
▪️以貼近生命、感觸深刻、生動活撥、具啟發性為撰文方向
▪️字數:1,500-2,000字
▪️投稿者資格不拘,歡迎自由投稿
▪️入選文章將刊登於臺灣身體文化學會粉絲專頁, 致贈感謝狀與稿酬1,000元,並擇優刊於《身體文化學報》
【投稿辦法】
投稿信箱:service@bodyculture.org.tw
聯 絡 人:張芯瑜 助理
聯絡電話:02-23672057
臺灣身體文化學會官網:https://bodyculture.org.tw/
臺灣身體文化學會粉絲專頁:https://reurl.cc/DgZ8oE
《臺灣百年體育人物誌第十五輯》發表會
時間:2020年12月13日〈日〉
地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綜合大樓202演講廳
(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129號)
*當日停車場並無優惠,請善用大眾運輸工具
*為配合防疫,活動當日請務必配戴口罩
主辦單位:臺灣身體文化學會
連絡電話:02-2367-2057
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yq7B67GSVfDD5W4g9
《新冠疫情對身體的衝擊──聚焦於運動、體育、休閒與觀光領域》論壇
時間:2020年10月17日〈六〉8:40
地點:國立臺灣大學綜合體育館248室
費用:新臺幣500元﹝在校學生、本學會會員:新臺幣300元﹞ *現場繳費 (含午餐、茶點及紙本資料)
主辦單位:臺灣身體文化學會
連絡電話:02-2367-2057
*重要提醒!!
臺大綜合體育館因應防疫政策執行「實聯制」,進入體育館皆須刷身分證或輸入身分證字號才可入館!
2019 節慶、休閒與地方學 國際學術研討會實施計劃 請按此進行網路報名 或 掃描QR-CODE: 壹、計畫…
第五屆亞洲運動人類學會大會
Ⅰ 日期:2018年8月10日(五)~12日(日)
Ⅱ 會場:日本体育大学(日本/世田谷校区)
Ⅲ 研究發表報名:2018年4月30日(一)
※ 研究發表者請在参加申請書之「發表」欄位勾填有無。
Ⅲ 論文集原稿截止日:2018年5月31日(四)
※ 原稿傳送過期者,將不收錄進論文集。
Ⅳ 学会参加申込み締切り:2018年5月15日(二)
※ 請填寫大會参加申請書。
Ⅴ 参加費:教員/研究者25,000円、學生15,000円
費用內含、会議資料、論文集等です。
※ 参加費用於大會當日交給日本運動人類學會事務局負責人。請自備零錢。
Ⅵ 参加者名簿製作
請於附件的申請書中填寫1.~6.的項目,以利臺灣支部製作参加者名簿。1.~4.為公開資訊,5.可自選是否公開。
1.姓名
2.所屬
3.職稱
4.國名
(以上1.~4.項內容請加註英語)
5.電子信箱(請於申請書中勾填是否公開)
6.護照號碼(內部作業資訊,不公開)
Ⅶ 發表論文纂寫要點
一般(口頭)發表及海報發表者、請於截止日前提交以下內容。
① 姓名、所屬、國名、標題 (加註英語)
② 關鍵字:英語、5字以内
③ MS-Word,A4 標準書式、英語
行高:1.5行高
1頁30字 × 30行、4~6頁以内
標題:14級字、本文:12級字、
英文:Times New Roman
(請使用附件之論文書寫用紙檔案。)
※ 未能準時繳交論文原稿者,不予發表。
關於申請事宜,可連絡或洽談林伯修(臺灣師大副教授)
連絡電話:0920-308382
電子信箱:lpsjrock@yahoo.com.tw
第五屆亞洲運動人類學會籌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