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文章】烏岩角 作者:鍾芝憶 (山野教育創課中)

提供原始檔案連結:https://sites.google.com/m2.csghs.tp.edu.tw/ascendingmind/%E7%83%8F%E5%B2%A9%E8%A7%92

【經作者同意轉文此處】

烏岩角 鍾芝憶

如何可以卸下一身的沉重、一身的軟弱無力?那就卸下背負的大背包吧!

走上有垂降、要上攀地形的路途,而如果旅途上還有海水、一身輕盈,或者一身自由都能同時具體被感受到。

烏岩角是台灣宜蘭東方的一座陸連島,退潮的時候有沙灘與台灣本島相連,攀得遠、想像力高的人會看到他所處的地方就是中央山脈最北的起點。從蘇花公路九丁10.8 km往北的公路凹處臨時停車。翻越過公路的護欄,那兒就是又一條可以從日常生活逃逸的路線—從城市的邊緣,走向身體意識主宰的魔幻世界。沒能住進大自然,往往是大部分一日遊客最感到遺憾的部分。先不說從哪裡來、往哪裡回去的路途,不管是到達山頂、鞍部、還是無人沙灘,能好好喝上一杯熱茶、香醇咖啡、美酒,或是在海中游泳上岸後還有一頓晚餐和睡上一夜的好眠,這些不會遺憾的美好,就都得事先放進一路肩負、一路相伴的大背包裡。

翻越過10.8 km蘇花公路的護欄後,上肩的背包沉沉壓在髖骨上,這就是肩負一夜美好的重量—大約是15到16公斤左右吧!從公路開始下降到海邊大約是海拔350公尺左右,路程約是1.3公里。理性地來做簡報,就是如果90度垂直而下是350公尺,而用1.3 km的路途來完成,就算是相當陡下的。踏進入口前立了一個牌子,「陡峭濕滑、注意安全」。我發現我並沒有對這句話走心,上一回在北二段的起點也有一塊紅色告示牌豎立在路中央「本林道僅供森林經營使用,一般人員車輛等禁止進入以策安全」。走進過五十幾座百岳的登山口,一再駐進大自然的我,慢慢地長出了一些肌肉,這些經驗成為了我身上的肌理,心有了自信的心肌護著,變得不會對「陌生」太快動搖:在能高安東軍的草坡上、在尋訪大小鬼湖的破碎地形上、在馬博西進東出的橫斷上,這些山裡的每一天,都成為了我身上的肌理。我明明白白地知道我有能力在大自然中持續活動九天,這過去各式各樣的九天,已經成為了我面對「一天」的可靠度量,成為我面對相似大自然的可靠信心。

陡下走出了樹林,來到暴露感的岩壁區,同行的能人已經在架設「確保繩」了。我小心翼翼地卸下背包,滑落背包會是愚蠢至極的。我不急著擔憂至此還看不到的下一段路徑,是50度的陡下?我先讓海風好好地吹拂著我。一路望著的烏岩角,把太平洋分成了左右兩半,左半邊海灣的遠處是龜山島,而右半邊不斷被浪花拍打的岩石像極了澳洲大洋路上的12門徒小島,散落在海岸線上。原來深入台灣,也有一樣世界級的絕美風景啊!記得上次也是在澳洲的旅程,走上第一天Tasmania的overland Track時,我一面手腳並用地爬上一路都是岩石散布的搖籃山,還一面安撫著隨行擔心回程要怎麼攀下岩石的高中好友,我的第一條登山哲學「上山別擔心下山的路!」我想爬山的人都知道,上行和下行所需要的腳點很不一樣,與其現在擔心,不如留在回程時再小心選擇腳點吧!所以我先享受著海風,而後拿出扁帶。

一條扁帶從沒有意義到有意義,需要的是「真實處境」的考驗。通往無人沙灘的最後一段路,是更垂直陡下的岩壁。有前人設置的繩子能輔助而下,輕裝上陣的人,通常輕拉著繩索就能緩緩下降。但重裝如我們可不敢把一切的力量交給舊繩,連僅是一隻手使用的力氣都不敢冒險。同隊的能者開始架繩,我則是開始為自己把一條扁帶打成臨時吊帶。手打起來卻一直輕微地在發抖,每一個打成吊帶的步驟自己都不相信自己,一再向夥伴確認,沒有了對口訣搞笑的餘裕,先前在3公尺岩壁前還有的失誤空間,在這將近100公尺的陡下路段,如果沒有確保,失足就會一路滑到沙灘了。

在攀岩的時候,我總是深深地感謝每一個適時突出的岩點。當每次移動四肢中的一點時,如果有一個很好握、很好踩的自然岩點,我都深深地感謝。若是是前腳掌、腳尖,或者是手肘、膝蓋能夠靠上,能分散重心的中繼小小平台,我也都由衷地感謝。最近這一陣子,我踏上的路途,開始有了更多的冒險時刻。記得上一次是在往大鬼湖的碎石坡上,在冒險踏出不可預期的那一步時,我跟自己說「要勇敢」!然後就踩上那不可預期的一步,那是三點不動一點動的例外,當腳尚未踩上腳點的同時就先鬆開一隻手,然後,靜靜等待踩上的腳點,會不會帶來一個無法被先預期到的手點會適時出現在那裡。如果有摸到那真的就是幫了大忙了。隔天在攀上烏岩角的大裂隙時,我又向自己喊了聲「要勇敢」,然後就踩上了那傾斜的岩壁,下方是有浪花拍打的岩岸,抱歉!我今天又使用了勇氣。

坐在烏岩角第一峰,回看我們紮在海蝕洞裡的橘色帳篷。昨天下午的無人沙灘,在卸下背包的那一刻、在擺開舒適桌椅的那一刻、在游向海上海蝕洞的那一刻、在煮食沿途採集的山蘇的那一刻、嚐鮮從海上岩壁刮下來笠貝的那一刻,坐在烏岩角第一峰的我,望向海灣口,頭帶著岩盔、身上穿著自己打的吊帶,吊帶上面掛著確保時用上的大D扣,居然是如此自在。不急著往前走、也不急著往後走,而是對當下了然於心的享受著。我的生命線是深入在這個天、海、大氣之間的周遭世界中,過去,我爬山、游泳、走上百岳、嘗試冰攀、划立槳、急流泛舟、抱石,或潛入40米的海底、讀運動哲學,這些在過往的生命史看似沒有秩序、沒有中心的各自發展,順勢而為,卻在住進大自然的這一個課裡,各式的人生歷練,交織、交會中有著這一條較粗的生命走向。這一切似乎讓我明瞭了哲學家德勒茲對生命有根莖式邏輯的描繪,生命像馬鈴薯的根莖各自發展,沒有秩序,與另一個個生命交錯,而我此刻的生命裡其中有著一條較粗的生命走向,過往棲居在大自然天地的土壤裡,因而讓我能感受到此刻的自在。

要深入這世界的風景裡,你必須重裝上陣。但如果你想要在絕美的風景裡從容、自在,你不可能不帶上背包。但你可以在經驗中經歷、鍛鍊,然後長出屬於大自然的肌理。但誰想在日常生活中走得看似像背負著沉重背包呢?鍛鍊吧!為了拿到深入世界美麗風景的入場券,為了能在深入的經驗裡處得從容、自在。